她是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为掩护伤员,身中17块弹片……

时间:2022-05-16 09:25:51

微信截图_20220516185236.png

(点击图片跳转观看视频)


她是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

她在大革命的疾风骤雨中成长

在井冈山血与火的枪林弹雨中成熟

她的身上凝聚了

红军女战士的种种美德

她的名字叫贺子珍


微信图片_20220516185016.jpg

贺子珍 资料图


贺子珍乳名桂圆

江西永新县黄竹岭人

17岁成为中国共产党员

与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

一起被称作“永新三贺”

永新暴动后来到井冈山

成为井冈山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

1927年6月

永新县的国民党右派勾结地主武装

突然袭击永新

抓捕了贺敏学等80多名

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在吉安的贺子珍得知消息后

立即和其他同志商量对策

很快起草了一份革命宣言

并派人赴省政府请愿

揭露国民党右派反对革命的罪行

另外又联络了

宁冈、安福、莲花等

几个县的工农武装

联合攻打永新县城

救出被捕的同志


7月26日

宁冈、永新、安福三县

农民自卫军攻克了永新城

救出了贺敏学等80多人

这时,贺子珍也从吉安回到了永新


不久

江西、湖南两省

6个团的敌人向永新扑来

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

与井冈山绿林袁文才是同窗好友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

贺子珍和永新县委同志

一起随着袁文才、王佐的队伍

上了井冈山茅坪

成为井冈山上第一个女红军

微信图片_20220516185021.jpg

毛泽东和贺子珍在陕北合影


同年10月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军

上了井冈山

贺子珍成为了

这支队伍中的一名女战士

她性格刚毅

正如何长工说的:

“她作战勇敢,机智灵活

骑马打枪,都很在行

是一个实实在在地带过兵

打过硬仗的巾帼英雄”


微信图片_20220516185025.jpg

1937年5月,毛泽东、贺子珍(后排右1)和参加秋收起义的同志合影 (《党的女儿 时代楷模》展览图片)


十七块弹片


1935年4月初

红军从贵阳向南行

干部休养连的女红军们

拖着疲惫的身躯

赶到了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

黄昏时

连长侯政决定带领大家

到山后面休息宿营


微信图片_20220516185028.jpg

长征到达陕北后的贺子珍(左) (《党的女儿 时代楷模》展览图片)


突然

从山那边隐隐传来

敌机的轰鸣声

其中的一架迅速地俯冲下来

这突如其来的情况

使大家有些慌乱

休养连指导员李坚真急忙大喊:

“快卧倒!”

但为时已晚

敌机已经发现目标

开始了轮番俯冲扫射与轰炸

地面上准备休息的红军队伍

一下子就乱了

情况万分紧急


敌机连续扔炸弹

一部分担架上的伤病员

要想转移也来不及了

在打遵义时

腿部负了伤的团政委钟赤兵

正躺在担架上动弹不得

他的警卫员已经牺牲在担架旁了

他的处境非常危险


正在此时

已经隐蔽起来的贺子珍

发现钟赤兵

正暴露在敌机的威胁之下

她奋不顾身地跳出小沟

朝着担架冲去

用毛巾利索地包扎好伤员的伤口

并扶他在担架上躺好

向隐蔽处拖去


然而

就在快要靠近隐蔽处的时候

敌机又一次俯冲下来

机枪猛射,并扔下了炸弹

在这危急关头

贺子珍毫不犹豫地

扑在了钟赤兵的身上

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过后

贺子珍感到浑身剧烈的疼痛

她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飞来的弹片

钟赤兵没有再受伤

而贺子珍却伤痕累累地

倒在了血泊中昏迷不醒

炸弹碎片嵌入她的头部和背部

鲜血染红了土地

微信图片_20220516185032.jpg


警卫员吴吉清迅速跑了过去

颤抖着双手

背起贺子珍

奔向担架

接着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

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

然后做了全身检查

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

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

当时缺乏麻醉药

医生和战友狠了狠心,咬着牙

几个人按住她

用夹子把身体浅表的弹片

一块块地取了出来

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

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的纪念

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

眼里噙满了泪花

却坚持着一声不吭


经过几天的抢救

贺子珍才从昏迷中醒来

她醒过来后的第一件事

便是询问钟赤兵的情况

为了不影响大家行军

她主动向组织提出

把自己寄放在老百姓家中

可大家哪里肯丢下她呢

于是大家轮流抬着她前进

山坡高,担架上不去

同志们就背着她爬过去


后来等伤势稍好一点

她就再也不肯让大家抬了

坚持自己走

最终以顽强的毅力

走完了艰苦的漫漫征程

……


微信图片_20220516185037.jpg

晚年贺子珍


1984年4月19日

贺子珍因病逝世

享年75岁

缅怀,致敬!


源:共青团中央综合自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央广网、微博@中国历史研究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文章转自:“共产党员”公众号

;